免费内容

欢迎订阅阿猫的高效成长专栏

1、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小报童?因为目前信息太杂太多了,可以利用小报童把自己的精华内容都沉淀下来,分享给大家。2、我凭什么做这个专栏?我有付费星球「和阿猫一起成长」,超过6000人。付费星球「觉醒者·IP创业营」,超过1600人。还有过万元的「7年觉醒合伙人」,已招募140人。全网超过70万读者,已经日更原创1000篇+内容。我的个人介绍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CnlTwr6ExJRG_bVpQJuHsw3、第一波购买小报童的小伙伴,都会赠送一个价值99元的读书群,每天更新一本书,需要的可以加微信onecat05,备注小报童,我邀请你。4、这个小报童也开启了60%分销,在阅读专栏首页右上角会看到「合伙人计划」,点击生成自己的专属海报,转发朋友圈分享给朋友,就有机会赚点零花钱。5、阿猫的其他小报童「阿猫的100个问答精选」:https://xiaobot.net/p/readcat02?refer=58d529c7-112d-42a3-a985-fec5245f4cc76、订阅后不满意,支付的24小时内可以找客户申请100%退款。以下在正式介绍一下这个专栏:欢迎第一批订阅阿猫的高效成长专栏的白老鼠们.. 不对,是小伙伴们,你们是真爱!非常感谢大家的信任,未来的一年会给大家更新100篇高效成长心得,虽然不能说是最好的,但一定是我个人最真实的体验。这里先自我介绍一下,了解阿猫一下的背景,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我的内容。说实话,我认为原生家庭对我的塑造并没有很好,我出生在单亲家庭,和爸爸在上海待了4年,其他日子就和妈妈在香港和深圳待着。所以这个专栏也有了「原生家庭」的板块分享。小时候成绩也很差、自卑、没有兴趣爱好,唯一的优点就是「听话」。我得到最大的改变就是出国留学后,这少不了家庭的经济支持,原生家庭能够给我良好的教育资源是对我最大的帮助。家庭经济水平还不错,有钱孩子就能够接触更好的教育,也就有机会得到改变,有钱,真的很重要!另外,父母都不在一个城市,我从小在不同的城市跑来跑去,但却让我有机会体验到了更多城市的文化。幼儿园和小学在深圳生活过几年,再到上海生活过4年,再到香港读中学6年,再到英国读大学4年。当然,看似在不同的一线城市待过是个挺不错的体验,经历非常丰富,对我还是造成挺大的负面影响的,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成绩。从一开始在深圳读幼儿园和小学,中途又去了香港读小学,这个时候成绩已经跟不上了,因为香港和深圳的教材基本不一样。接着,由于母亲太忙,当时还是奋斗期,并没有时间照顾我,我又去了上海由爸爸来接管。同样,香港的教材再次转变成内地的教育,更加不能适应,一开始想去一家好一点的小学,结果被拒绝了。后来在差的小学读了半年之后,托托关系进了一家不错的小学,当时相当于留级了半年,成绩慢慢得到改善。到了5年级,又再次回到香港,内地和香港的教育再一次转变,找了好几家好的小学,统统都被拒之门外,理由很简单,就是成绩差。当时在内地英语已经很差了,再回到香港更不用提了,100分能拿个30分就不错了,就连我最擅长的数学,由于教的内容很不一样,最后也只能拿个60多分。所以进了一个很差的小学,总体来说,小学就换了4家,还留级了一年多,比别人晚了一年。接着读完小学就升中学,还是一家很差的中学。一开始在很差的中学里面竟然成绩还是很差,到了后期高中,慢慢成绩好一点了,起码在很差的中学排到年级前10。最后一次考试,还拿到全年级第二名,不过,整个学校只有100多人,香港属于小班教育,学校特别多,人比较少。虽然是全年级第二名的成绩,但是我依然考不进香港的任何一家大学,在香港能进大学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,数据显示是100个人只有16个人能读香港的大学。其他的人,要么就读副学士,类似内地的大专,又或是想读大学的可以去内地、台湾、海外。香港一直都属于精英式教育,以前的年代,100个人有1个人能上大学就不错了,进大学也就意味着你属于精英,将来不愁吃喝了,现在却未必了。最后,我选择了英国,很幸运的是,香港人去英国留学的门槛还是挺低的,也就是说,同样的成绩,我能够比起内地生去更好的大学,最后也去了一家全英排名10+的大学。这绝对是超过我能力之内的大学,身边的人普遍水平都比我更高。在这个兜兜转转的过程中,别谈培养什么兴趣爱好了,连成绩都完全顾不上。以上就是我糟糕的学习生涯,后来出国留学,我就开始慢慢逆袭了。在留学期间,我花了大量的时间读书,这是对我改变最大因素之一。我在书里得到很多好处,也很重视读书,也一直分享读书,但很多会有一种刻板印象,认为我读书多了,就代表不重视实践,或者不多去看看世界。实际上,我看的世界还真是不少,潜移默化地让我更加上进更加努力,因为亲身接触过好的事物和人,比起你在书本带来的体验更加强烈。所以,有机会一定要出去看看世界,人的动力并不来自理性的分析,更多时候是情感、激情、感性。从小时候的上深香,到英国伦敦,给我带来的都是直观的刺激,各种摩天大楼、世界最强的公司、最好的学校、行业最顶尖的人才,是一种心灵震撼,能够督促我要更努力。看过这些世界最顶尖的文明,我会有点崇拜,也激励我往这个方向前进。(我每次去上海的陆家嘴和香港的中环都会挺震撼的,尽管已经去过很多次)总体来说,留学给我更大的作用是提供源源不断前进的动力,如果你说在能力或思维方面,留学对我的影响未必很大,反而是我不断地阅读,这个对我的塑造更加重要。可以这么说吧: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学习,留再多的学,也只是邮差。留学还有一个好处,毕竟英国是全球最顶尖的教育体系,他的教学质量和教材都很好,在之后的自学过程中,我也变得善于去寻找优质的内容去学习。最后,我也是个挺接地气的人,主要原因是巴菲特的影响,全球最有钱的人之一,但他没有沉浸在繁华的都市里,而是留在了小镇奥马哈生活,包括我在英国的大学也是乡村,乡村也有乡村的魅力。我也体验过比较差的生活,住过香港类似劏房的屋子,10多平米,厨房和洗手间要和别人共用的,也就是你在《穷富翁大作战》里面看到差不多。都市的文明造就了我想在精神或专业领域追求更高的层次,而乡村的简朴则让我保持物质的低欲望。接着,在英国留学期间,还去了法国、西班牙、意大利、冰岛、瑞士、荷兰等各个国家,这都让我见识了很多当地不一样的文化和风景,超乎一般想象的景色,我向往自己有一天,有能力去想去的地方。之后,在读研期间,又用低成本的方式去了巴菲特的股东大会,我看网上一站式的服务要十几万,我弄了2万不到的成本,美签、Ebay上买票、酒店、机票等等,就去了美国奥马哈3天,股东大会结束就飞了回来。亲眼见到崇拜已久的偶像,这并不是看多少书或视频能够换来的,你必须要在现场,才能热血上涌,内心震撼。对了,读研和上大学一样是很幸运的事情,在英国读完本科后再读研,要比内地生去英国读研简单很多,用相同的成绩又能进更好的大学,这一次排名全英有前十了。所以,身边再一次有很多名校生碾压我,例如清华、同济、财经等等,这都会让我得到很多进步的动力。动力是人生很重要的因素,可惜学校和书本都不教,那如果没条件看世界怎么办呢?退而求其次的还是有很多方法的,看名人传记、纪录片、旅行节目、电影等等,虽然这些效果没有直接去体验更好,但成本很低,性价比还是很高的。重点是,不要老挑选自己想看的传记、纪录片、电影,就像旅行一样,你去过很多地方,但其实很多地方你原本都不想去的,去了才发现有认知以外的收获。如果你按照喜好和原有认知来挑选,你永远都看不到认知以外的世界,也得不到从未得到过的动力。我现在经济独立了,也没有这么多钱支撑我去看看世界,所以我也会经常做以上这些成本很低的方式。等30岁之后,有一定经济实力了,再去直观体验也是可以的,又或是每一至三年存一笔看世界的资金,旅行一趟,也并不是太奢侈。最后如果你还没加我微信的,可以加一下:onepig02,围观一下朋友圈,能看到公布各种最新的消息和活动。以上就是我简单的背景介绍,未来一年也会更大家分享更多关于我的文章,还有我背后更多的成长故事,太多了太多了,100篇文章可能刚好讲完一部分,但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啦!加油,一起成长,记得买完别吃灰哟,每周最少更新2篇,常回来看看呀!

个人成长 | 逻辑思维:没有逻辑,人生将会一团糟

大公司特别注重逻辑能力好的人,因为大公司部门多、层级多、协作多,沟通成本极高。如果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情况,把事情交待清楚,能够为公司带来巨大的价值,逻辑差甚至可以毁了公司。读书不好、升不了职、赚不了100万,本质上也许是逻辑能力出了问题。 那到底什么是逻辑呢? 万事皆有因,有因必有果,找到原因和结果,才能让别人信服。 举个例子: 假设你约了一个女生看电影,结果女生告诉你:不好意思,我今晚突然有别的安排,不能和你看电影。 一个男生听到女生这番话可能会想:女生拒绝我了,他应该是不喜欢我。 这种想法就是缺乏逻辑性的表现,他认为:既然女生拒绝我,那应该就是不喜欢我。 在统计学称为: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。 逻辑能力较好的人是这样思考的: 他会选择第一时间消除歧异,如果女生只是刚好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所以无法赴约,那应该只是延期,下次再约过就可以了。 如果女生真的「不能和你看电影」,那一定是其他原因,也许只是偶然,也许是她对你没有兴趣。 逻辑差的人往往都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:想当然。 举一些「想当然」的例子:女生答应我的邀请(相关性),他应该是喜欢我吧(因果性)。考试前我喝瓶红牛,这次成绩特别好(相关性),下次考试也一定要喝红牛(因果性)。算命说我今年会有桃花运,果然我真的交到女朋友,算命太准了。 这个别说因果了,可能连相关性都谈不上。 很多人都有「想当然」的表现,其实就是缺乏独立思考。有些人不喜欢独立思考是因为:1. 自己本身学的太少,所以害怕会出错,所以宁愿相信别人。2. 懒得思考,一直都没有养成这个习惯。 让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是多去提问,从不同的角度提问。 比如,有人说:鸡汤文会害了你。 独立思考:鸡汤是指什么文章?对我造成的伤害是指什么?这两者有什么关系? 你可以从这个四方面去思考: 1. 问本身,这是什么2. 往前多问几次为什么3. 往后多问几次所以呢4. 往别的方向思考,还有其他可能吗 麦肯锡公司给了我们提升逻辑能力的3步骤。1.换个角度想,转换你的思考路径 我们遇到问题,马上想到我该如何去解决,例如: 你和你妈说:我这次考试考得很差。(问题) 你妈告诉你:没关系,下次再努力一点。(解决办法)这种属于「线性思考」,也许可以快速解决当下的问题,但并不一定是长远之计。 用「逻辑思考」应该是这样: 仔细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可能,例如这3种原因:「没有提早复习」、「没有按照大纲去复习」、「不够努力」。 在这3个原因当中真正原因只有一个,其他两个可能相关性较少,我们如何去判断真实的原因呢? 你可以找一本书籍《学习之道》,看看学习的方法有没有出错,也可以请教成绩好的同学或老师复习的方法。 自己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:考差之后,就比以往更加勤奋去复习,把书中内容读的更全面。 结果有一次和成绩特别好的人复习,发现他在复习之前都会找到书中的考试重点,在他的本子上,有一个详细的复习大纲,他按照大纲重点来复习。我问他:你怎么知道会考这些。他说:上课老师无意中都会提及。 我才恍然大悟,原来自己成绩差的原因不是不够努力,而是上课的时候没有把老师说要考的重点记录下来,自己想当然的认为要复习所有的内容,最后当然是付出更多的努力,但是都不在考点上,成绩自然比别人差。 逻辑能力的重点就是不要「想当然」,多去思考一下,看看书、上网搜资料、亲自请教别人,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核心是什么。投资也是一样。 很多人挑选一个股票,要么就是听消息,要么涨的猛就跟风买入,这都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表现。 真正挑选一家公司可是要进行财务分析、商业分析、现场调研等等。 2. 利用「金字塔结构」建立逻辑 金字塔解构的重点是「彼此独立,互无遗漏」(Mutually Exclusive, Collectively Exhaustive, MECE)。 金字塔底部的资讯必须是互相排斥,互不影响的,而且必须要包容所有影响总思想的「资讯」,如果遗漏了,可能结果就会不准确。 透过不同方面的原因,一层层推论下去可以找到最终的结果,有一本书叫做《金字塔原理》也推荐大家看看。3. 提出疑问 如果你和一个逻辑能力好的人相处,你会觉得特别烧脑,但前提是对方不是杠精。 曾经长辈和我谈论一个话题,我举出一些可能性,他就说我想事情想的太复杂了,做人简单一点。 事实上真的要成为独立思考,一开始就应该把事情想得复杂一些,等有独立思考能力之后就可以变得「简单」。习惯独立思考后,你很快就能看清很多事情的本质,虽然看上去特别「简单」,但其实是经过层层的推导。就像电影《教父》中的一句话: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,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。我特别喜欢一个故事,叫作「猴子定律」: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,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。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,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,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。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,当然,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。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,发现莫不如此。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:不要去拿香蕉,以避免被水喷到。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,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。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,马上想要去拿。结果,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。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,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,A尝试了几次,虽被打的满头包,依然没有拿到香蕉。当然,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。后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,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。这猴子B看到香蕉,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。当然,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,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。特别的是,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。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,只好作罢。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,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,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。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,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。 经常被网上的伪科学欺骗、疯狂抢盐、抢大蒜也是这个道理,例如看到一篇报道说某某水果是假的,你可能以后就不敢吃水果了。 你应该要追问「证据在哪里?」「基于什么分析才说的?」。 可惜很多人的答案都是:听别人说的。 多培养「提出疑问」的能力,经常反问自己:对这件事情真的彻底理解,没有任何问题吗? 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,不要依赖单一的资讯,必须经过自己亲身的调查,直到自己理解为止。 总结一下缺乏逻辑能力的特征。 1. 喜欢用线性思考,或根据过往经验做决策2. 只想解决眼前困难,忽略问题的核心原因3. 依赖「别人」的话和单一的资讯来源4. 只想找个大方向,不在乎细节5. 想尽快得到结论,没有经过调查研究

阿猫 的其他专栏
Menu
  • Home
  • Creators
  • Rank
  • About